兒童與青少年心理

「我不想去上學!」 ─ 瞭解兒童與青少年拒學的心理狀態與因應 (一)概念介紹-孫嘉孺 諮商心理師

「我不想去上學!」
瞭解兒童與青少年拒學
的心理狀態與因應
()概念介紹

 
- 孫嘉孺 諮商心理師 -

 

「學生去上學,不是天經地義大家都這麼做嗎?有什麼好困難的?!」
當聽到兒童或青少年無法每天去學校按照課表上課時,或許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和疑惑。
然而若我們查看全球統計資料,大約有1%~5%的兒童青少年會出現拒學狀態。若是您家中的兒童青少年曾經或現在正出現「不想去/無法去學校」情形,您一定更能感受這其中的困難與困擾。因為拒學狀態是多重因素經過時間累積演變而成,接下來我將分幾次篇幅向大家逐步介紹「拒學」。此篇首先介紹重要概念。

拒學的定義

首先我們先釐清拒學的定義:「兒童或青少年內心知道要去上學,某個程度也想去上學,但實際上無法踏出家門或踏進校門。」出現拒學狀態的孩子,幾乎都是在上學時間無法去學校,且待在家裡不出門,而並非「不去學校,但出門遊蕩或和校外朋友在一起」。

拒學的心理狀態

孩子的外在行為出現無法去學校上課,而內在心理則經常出現一種循環狀態。如圖所示。

線上上課改變了實體上課的理所當然

孩子會出現拒學狀態,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,就已經有國外學者注意到此現象並開始研究。半個世紀後,全球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劇烈,加上前23Covid-19疫情蔓延,線上上課的情形更為普及。因此當疫情緩解,大家回到學校上課後,許多教師,包括鄰近我們的日本與韓國,都觀察到窩居在家的拒學學生人數更是明顯增加。

「生理-心理-環境」一同調整
 

從上面幾個拒學相關的概念就可以看到,拒學狀態的產生,是個人內心與外在種種情境,甚至大環境突然其來的變動等,經過一段時間交互影響而形成。因此,有這個困擾或疑惑的您看到這裡,我想先請您深呼吸、先做好心理預備,我們接下來在協助孩子時,會需要家人、學校教師,也很有可能包含心理師、身心科醫師或社政單位等多元資源,共同合作(待續)。

孫嘉孺 諮商心理師

兒童:心理評估、諮商與療癒、家庭學校系統合作
青少年:情緒壓力調適與因應、家庭學校系統合作
成人:
深度自我探索
特殊教育需求的親職會談
情緒壓力調適與因應
職涯/生涯發展議題
家庭關係
創傷療癒
女性心靈成長
芳療照護與療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