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是網友也是朋友」
—談網路上的人際焦慮
- 張亦瑾 諮商心理師 -
身為每天跟青少年泡在一起的心理師,我其實會因為同學們努力教我玩原神、英雄聯盟、傳說對決、candy crush⋯⋯等各種遊戲、但我就是搞不懂其中樂趣(遮臉)而覺得不好意思。然而,如果要說到網路上的各種通訊或社群媒體,我就一點也不陌生了。畢竟,曾幾何時,這些聯絡管道與人際互動方式,早就變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走在校園裡,已經找不到沒有在用LINE、IG、臉書、脆、X、抖音或小紅書的同學,也幾乎所有人都會因此而擁有幾個現實生活中全無交集的朋友。擔心孩子「交網友」後「學壞、發生危險」的家長很多,但也必須承認,真正需要擔心的或許不是「交網友」而是「學壞、發生危險」。如果要全面停止「交網友」,或許可以減少一部分「學壞、發生危險」的風險,但也會錯過了許多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,甚至讓正為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所苦的人們更難以求助,沒辦法跟他人討論以解決自己的困擾。
平心而論,我聽過很多同學在網路上安全地交到好朋友的故事,也聽過大家分享許多不愉快或發生危險(甚至涉及犯罪)的經驗。如果要說網路上的人際關係與現實生活有什麼不同,我認為那是一種「門檻低、經營難」的互動方式。很多在現實生活中不敢開口認識新朋友的同學,在網路上都可以侃侃而談,甚至因為網路可以跨越時空距離、把有相同興趣的人聚在一起,要交到新朋友是比較容易的。然而,只有透過特定的方式、在有限的時間聯繫時,人跟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的程度也會受到限縮。關係親近、卻沒有在現實生活中也創造交集的人可能會因此缺乏安全感;孤獨或渴望被肯定的時候,我們也會對自己的發文、限時動態有沒有被回應格外在意,情緒上受到影響。此外,這個特性也會讓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而採取比較激烈的手段,像是同時發展很多段親密關係來避免被拋棄,或是為了挺朋友而跟著謾罵生活中與自己根本沒有交集的人⋯⋯原來單純美好的關係也變了調。
要解決這些問題,從大家告訴我的經驗裡,我發現正視「網友也是一種朋友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,很多家長都會說「你就不要理他就好」,但許多同學告訴我,這個建議並沒有幫上他們的忙,因為我們人類生來就是渴望也需要連結的。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也是這樣的—並不只是遇到一個合不來的人「不要理他就好」、感傷自己總是遇到渣男渣女⋯⋯而是需要像現實生活中的關係一樣,努力地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、描述自己的狀態,也嘗試理解對方的經驗跟想法,從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裡培養彼此的信任關係。無論是網路或現實生活,這些「磨合」在任何重要的關係裡都是必要的。如果網路上的人際互動已經變成壓力來源,像是發生霸凌、情緒勒索、被索取金錢或私密照等狀況,嘗試喊「暫停」、調整或結束關係都會是必要的。話雖如此,身在一段不愉快的關係卻為了寂寞、捨不得、自我懷疑、生活上依賴對方⋯⋯而無法放手的大有人在,與其說那是一種軟弱,或許更像是少了些機會能適時地聽取他人的意見,逐步地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。
或許,我們可以把網路上的人際關係看作一把雙面刃—既有好的一面,也有挑戰。許多人都曾經在網路上感受到支持和友誼,但我們也需要學會辨別什麼樣的關係是健康的。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,真誠的交流和理解永遠是人際互動的關鍵。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連結,無論是在螢幕前還是生活中!

張亦瑾 諮商心理師
家庭暴力與性侵害
受創經驗療癒
人際界線與社交議題
情緒與壓力調適
親子衝突與教養議題
關係與失落議題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