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 -林怡伶 諮商心理師-
不知道你的孩子從小到大,有沒有出現過讓你感到困擾或憂心的行為?
問題行為很多元
這些行為像是給父母出的考題一樣,題型變化多端,難度不一。你我最不陌生的像是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、愛頂嘴、容易分心、說謊、上學遲到等。這些情形日復一日磨練家長的耐心,需要跟孩子好好溝通,設定原則。有些家長面對的考題比較挑戰,像是孩子的交友問題、成癮行為、拒學、自我傷害、攻擊行為等。這些情形常常讓家長陷入擔憂,深怕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。
處理行為先了解心理
這十多年來,我有幸合作的家長們,為了孩子提起勇氣走進諮商室。他們來談的問題種類多元,內心的困惑卻很相似:孩子怎麼會有這種行為?孩子之前都好好的,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?為甚麼重複提醒,或是軟硬兼施都沒有用?這樣的提問和思考,非常重要!如果沒有了解行為背後,孩子的內在世界發生了甚麼事,溝通上就很難跟孩子對焦,真正了解孩子和改善問題。常常,親子之間還會因誤解而產生衝突,或是破壞長久建立的信任感。
案例:一個缺乏關注的孩子
雖然問題行為普遍讓父母感到煩憂,但是比起孩子難以清楚表達的想法和情緒,行為卻是更容易觀察到的指標:它告訴我們孩子需要一些幫助!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,一個體型高大的男孩,因為打了同學被導師帶來輔導室。家長知情以後有些訝異,也有些生氣,他們自認家教甚嚴,孩子在家沒有暴力問題。眼看孩子回家應該會被責罰,我優先處理家長的情緒,鼓勵他們利用這次機會了解孩子。
透過諮商,我從孩子的視角了解到,他的父母忙於工作,不常關注他;父母的管教方式較為權威,他不太能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在學校,孩子坐在教室後排,很少被老師注意,課業表現也缺乏成就感。因為隔壁同學一直取笑他的身材,他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,忍不住出拳。可想而知,犯錯使他更加挫折!
幸好,孩子被了解以後,不再需要武裝防衛,變得柔和許多。後續家長和老師也都願意一起多關心他,多讓他表達想法和感受,還幫助他尋找興趣專長。半年後,我收到輔導室傳來影片,跟我分享孩子在學校才藝表演的片段,他看起來自信開朗多了!若是打同學的行為,直接用責罰來處理,師長不知道他需要關注,需要練習自我表達,需要被肯定,不知道會如何?畢竟我們的社會文化裡,處理「對錯」和「應該」,常常優先於「理解」。
問題行為怎麼了解
閱讀到這裡,你是否也覺得,問題行為好好處理也能是成長的契機,或是親子關係更靠近的契機呢?當孩子透過問題行為向我們招手,忙碌的家長,需要停下腳步觀察與思考。想一想,這個行為跟孩子的生理特質有沒有關係?舉例來說,有些孩子行為搗蛋,其實是因為運動量不足。或是想想,行為跟孩子的情緒有沒有關係?例如整天在學校很焦慮的孩子,回家呈現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很累不想碰功課,也可能是在浴室洗澡待很久,放鬆情緒被誤認為浪費時間。除外,有些問題行為跟待調整的想法信念比較有關;有些則是為了達到潛意識裡的某些目標。還有一些,反映的是家庭關係問題,或是其它外在環境的問題。
心語陪你一起面對挑戰
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,與孩子核對他的狀況、加以同理,再善用溝通技巧來協調。這些過程聽起雖然複雜,值得安慰的是,大部分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!當父母願意停下來關心、傾聽,就是很好的開始。若是你在這愛的課題上,不想再獨自傷神,需要一些支持和客觀專業的引導,都歡迎你來心語和我聊一聊。

林怡伶 諮商心理師
諮商心理師 諮心字第000833號
家庭關係與親職教育
情感關係
人際適應
憂鬱與焦慮情緒調適
自我關係與存在議題
生涯輔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