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家小朋友愛生氣:
如何理解與回應孩子的情緒
- 梅悳惠 諮商心理師 -
不過,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頻繁發脾氣,或動不動就大哭或暴怒時,照顧家長往往會感到困惑和無力。事實上,孩子生氣背後可能有多種原因,了解這些原因並學會應對,對於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至關重要,以下是孩子生氣的幾個常見原因。
1. 生氣是正常的情緒反應
生氣是一種普遍且正常的情緒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。成年人通常能更好地表達情緒,而孩子因為語言和情緒發展尚未成熟,會用生氣來表達內心的挫折。例如,當孩子無法組裝好玩具時,他們可能因為感到困難而生氣。
2. 生理因素的影響
孩子的情緒反應常受生理因素影響。當孩子缺乏睡眠、感到飢餓或疲倦時,他們更容易發脾氣。因為孩子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,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限,而使他們在面對壓力或挫折時,更容易以生氣作為反應。
3. 心理發展階段的挑戰
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,會經歷不同的心理挑戰。在幼兒期,孩子正在發展自主性,強烈希望控制自己做什麼,當事情不如他意時,容易感到失控感,而出現生氣。進入學齡階段後,孩子開始學習與他人合作和分享,適應社會規範,這些過程中的挫折感也會觸發生氣情緒。
4. 家庭環境的影響
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情緒調節佔有重要因素,支持性的家庭環境能幫助孩子學會健康表達情緒;相反,若家長經常以激烈方式表達情緒,孩子也可能模仿這種行為。另家庭中的不穩定性,如頻繁的變動,可能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,使其更容易生氣。
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生氣行為?
當孩子情緒激動時,他們的大腦會由「情緒腦」(邊緣系統)主導,負責理性思考的「理智腦」(前額葉皮質)則暫時失去控制。因此,當孩子生氣或在地上翻滾時,照顧家長試圖與孩子講道理,往往是行不通的,因為大腦當下無法進行理性思考。
美國精神科醫師布魯斯·佩里(Bruce Perry)提出的「3R策略」—調節(Regulate)、連結(Relate)、說理(Reason)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,幫助孩子從「情緒腦」回到「理智腦」,讓他們重新回到冷靜和理性。
- 調節(Regulate):首先,照顧家長需協助孩子調節情緒。可以透過深呼吸、擁抱或安撫來實現,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大腦從情緒激活狀態中平靜下來。若環境中有過多的刺激,也可以將孩子轉移到較為安全的空間。例如,當孩子因為玩具拼裝失敗而生氣大叫,家長可以說:「我們先休息一下,深呼吸,等一下我們再試一次。」
- 連結(Relate):當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後,照顧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他們理解其情緒來源。通過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,例如「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,因為你沒能把玩具拼好」,可以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。
- 說理(Reason):當孩子的情緒穩定,並感受到與照顧家長的情感連結後,這是進行理性對話和問題解決的最佳時機。照顧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挑戰,並通過開放性問題來啟發他們思考,例如:「剛才發生了什麼?」或「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,讓自己不那麼生氣?」
情緒教育與學習
照顧家長可於平常的時間,與孩子閱讀情緒相關繪本,討論生活中各種情緒表現,透過互動討論,讓孩子學習並區辨不同的情緒詞彙如「失望」、「挫折」、「焦慮」、「沮喪」等,這樣的討論鼓勵孩子嘗試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受,進而增強對自己情緒的認識與理解。
孩子的生氣並不可怕,它是情緒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。當照顧家長理解孩子生氣背後的原因,提供情感支持,並教導他們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,便能幫助孩子逐步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,進而促進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。

梅悳惠 諮商心理師
兒童遊戲治療
創傷療癒:童年創傷、性創傷
關係主題:親密關係、人際互動及家庭關係
情緒與身心壓力調節
自我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