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裡來的珍珠-女性的哀愁與美麗
- 黃小芬 諮商心理師 -

「幸福的家庭都相似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」-托爾斯泰。
很驚訝地發現,成長背景相似之處:來自無法給予肯定的家庭環境,可能是任何形式的標籤言語,如:胖、醜、笨;恐嚇式言語,如「你爸不愛妳了,不要你了」,只因媽媽在失婚的悲傷中;羞辱、嘲諷式言語,如「混蛋」、「丟人現眼」;否定原有的情緒感受,如「哭什麼哭,這有什麼好哭的」。在孩童時期,深深埋入在內心裡,形成未消化分辨的自我概念或情緒毒瘤:我是糟糕的,我有情緒是不對的,我是無法被理解、被接受的。
帶著這些內化的想法與感受長大,會長成什麼模樣或行為呢?拼命努力,以擺脫這些不好的感受,以得到那些我們當初信任的大人們給予的認同,將原本的自己慢慢丟失,為了符合那些外在的標準、框架,形塑出以假我過生活,面具、討好、陽剛、好勝、掌控、成熟幹練的模樣,但內在始終覺得沒有價值,有一種酸楚、無法滿意、挑剔,總可以在自己或別人上找到問題處,非欣賞處,就像生命的循環複製般,赫然發現自己成為了自己所不喜歡的大人模樣。
帶著這份覺察,如何有所改變,有新的出路、可能性呢?我想第一步是「允許」。允許自己進入最黑暗的七情六慾,各種感受,包含憤怒、失望,理解到有些認同是虛幻的,是別人的需要,非我的缺失不足,當我們越來越無意於外界尋求認可,不再以線性的理性思維時,內在的真實聲音就越大,會越來越明白內在真實的渴望,真實自己的模樣,至於過去的那些標籤、傷痕,有一種明白,它不等於我自己,而當時說那話的人,明白對方的限制,不等於自己不值得被愛,收回對對方要是個理想完美給出我愛的期待,好好讓真我長大才是我為自己可以做的疼愛。
「陽性法則的目標是完美,陰性法則的目標是完整。如果你是完美,你就不可能完整,因你必然會摒棄你天性中的一切不完美。如果你是完整,你就不可能完美,因為完整是你兼容了善與惡、是與非、希望與絕望。因此,我們就好滿足於不夠完美和不夠完整,也許我們就更願意隨遇而安。」-引自「女英雄的旅程」一書。

黃小芬 諮商心理師
諮商心理師 諮心字第001024號
社會工作師 台內中社字第8977509號
深度自我探索
家庭議題
人際議題
情緒壓力
生涯議題